顾晓鸣、王焱、张闳、新京报时事访谈员赵继成谈李敖和他的神州文化之旅
有人说,“超级女声”走了,“超级爷们”来了。从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到尼姑思凡,李敖着实爽了一把,秀了过瘾。>>>相关专题: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不奇怪的是,关于李敖,永远都是“棒死”与“捧死”并存。不过,这次,顾晓鸣教授说,李敖超越了……他认为,李敖甚至是张爱玲他们所不能比的……
回过头来,让我们一起审视充满吊诡的李敖和他的神州文化之旅。
李敖之行新意何在?
新京报:从连宋大陆行到李敖,之间有没有联系?
此次文化之旅最突出的特点、新意是什么?
王焱:李敖能够成行,大陆这边应该是有考虑的,这一点与之前的连宋行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李敖讲话更多从个人敏锐的政治感受、文化谋略出发。因为李敖就是一个个体,背后没有政党做依托。不像连宋从政党角度考虑比较多。
张闳:此次“文化之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多少文化。尽管李敖以一文人身份出现,但大陆公众对其言论的政治意味更为关注。另外,此前台湾来客中有政治人物,有文化人物,也有娱乐人物,而李敖是将政治、文化、娱乐集于一身的特殊访客。
新京报:有评论认为,在这个消费的时代,李敖的可消费性实在太丰富了。他的知识和见解可资谈助,他的风趣和弱点可以让我们别有会心,哈哈一笑,他的不同凡响的行为可以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总的来看,你觉得李敖此行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关注?
王焱:一个是有吊诡的地方,国民党执政的时候他反专制,民进党执政他又反台独,他跟国民党、民进党之间都有某种张力。他又是台湾岛内文化明星,和大陆挺隔绝的。所以他首次来大陆就显得比较特别。
张闳: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这次旅行,但却是各有目的。有人希望他说出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有人想看他出丑。但我想,大多数人无非是把他当作文化的“超级爷们”或思想的“芙蓉爷爷”来看。李敖引发舆论“地震”也就不难理解了。
何况他还是一个从海峡对岸来的,几十年来一贯喜欢通过媒体“搞搞震”的风流人物。多年来,许多人对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期待值自然很高。
李敖之行引发五大争议
●大陆之行定位问题
新京报:虽然李敖此行被称作“神州文化之旅”,但很多人认为,更像一次大杂烩—————娱乐成分,商业成分,文化成分,政治成分交织。怎么看待大杂烩?是文化成分被冲淡了,还是本来就不是地道的文化之旅?
王焱:我觉得,本身就不是地道的文化之旅。你说他来了,发表演讲,给大陆什么文化信息呀?没有什么。可能有一点政治性,但他没有政治依托,所以即便讲政治,也不要太认真。拿他当一个文化现象、审美对象可能更符合事情本身。
张闳:李敖将文化的精神性和政治的惊险性揉合在娱乐化的狂欢之中,因而显得格外新奇、刺激,而隐性的商业利益也在其中间或地露出笑脸。这确实是一锅带有“后现代”意味的杂烩汤,各种味道都有,很难说谁冲淡了谁。从中也可以看出未来文化和政治的某种走向。
顾晓鸣:李敖此行最大的遗憾,就是他既然是文化人,就应该和大陆的文化人好好地促膝谈心,这里有他的同辈,有他的小辈,像我,他七十,我六十。但他这次去了三所大学,除了见校方,就是见学生,同辈的好像没有好好谈。我觉得他心理有障碍,因为如果是文化之旅的话,就应该和我们文化人见见面,交流交流。所以李敖的文化之旅,带有很大的一个悖论,表面叫文化之旅,其实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的真人秀。所以我说,李敖不是狂人,是狂秀。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