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9日,北京,航天食品鲍鱼丸。
2003年10月19日,北京,航天食品加工厂正在制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一个人在宇宙遨游了21个小时.21个小时里,杨利伟在"神五"吃了三顿饭,他用一句"味道好极了"来评价在"天上"的这一日三餐. >>> 点击进入专题:神州六号今秋载人航天飞行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返回,标志着中国人从此进入太空,可以真正开始地球以外的生活.航天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吃什么?怎么吃?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记者带着无数个问号,走进了惟一可以解答这些问题的神秘"城堡"———坐落在北京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寻找答案,全景披露中国航天食品的制造生产.
大厨"藏身"航天城内生产车间浓香扑鼻北京航天城占地2500亩,成立于1968年的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就坐落在其中.航医所主要负责对航天员的选拔培训以及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
在航天城的最北面,靠近街道西侧的地方有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这里就是杨利伟上天所食用的"航天食品"的制造车间.
制造车间的一层全部是生产线,基本分为5个区域:配料室、硬罐头生产线、软罐头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和洁净包装室.生产车间的一层不准许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进入,但在二层有大约2米高的玻璃幕墙,站在这里就可以将一层生产线的情况看得很清楚.
白树民,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营养研究室主任.
这是个不大的车间,却能让白树民主任如数家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莲子粥等值得骄傲的具有中国饮食特色的航天食品,就是从这个小小的食品制造车间生产制造出来,带着中国航天人的理想飞向太空的.在这里,白树民带着营养健康专业人员,日日夜夜做着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平常的工作———航天"厨师".
炮制美味小菜一碟 太空餐厅大厨难当
"我们的工作是给航天员配餐,这项研究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压缩饼干就是其中一种,那还是70年代在上海进行航天食品研究时的技术工艺.现在的压缩饼干是放在航天员救生物品包里面的救生食品,一般情况下航天员不需要.在正常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航天员吃各种航天罐头食品,味道比压缩饼干好很多,品种也多,营养成分也均衡,容易吸收.可能人们觉得我们的工作就像"厨师",但要是真这么简单就好了."白树民主任笑言自己是最难当的"大厨".
"要研究制作一种新的航天食品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我们的最终用户是航天员,他们在宇宙失重环境中生活,所有方面都相应发生变化,比如说血液会涌向头部,造成面部感官系统反应相对迟钝,航天员在太空是闻不见气味的,对于食物没有了最初的嗅觉反应,不容易有食欲.而且在太空容易出现空间运动病,症状类似于地面上的晕车,恶心、出虚汗,甚至呕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需要,饮食方面的补给显得更加重要."
白树民主任告诉记者,他们会按照任务周期的需要对航天员进行感官品尝试验,杨利伟当时经历了几次一日三餐航天食品的品尝试验,每次他们都会根据宇航员的需要加以改进.到"神六"发射时,他们基本上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天上4天的一日三餐不会重样.
在白树民主任给航天员的食谱中,记者发现了用金属罐头盒包装的牛肉丸,也看到了生产线上正在进行包装的成品.
每盒牛肉丸罐头大约100克,牛肉丸的大小和人们常吃的鱼丸差不多.在还没有包装的罐头中可以看见被切成三角状的胡萝卜块儿,是生的.白主任告诉记者,航天食品要经过1.5个大气压,120摄氏度的高温高压杀菌处理,胡萝卜只要在高压高温容器里处理过,就熟了.
杨利伟这次飞天用来携带食品的包装袋分食品和饮料两种.考虑失重情况,包装好的食品被分别用弹性带固定在一个黄绿色包装的纺织面料的食品盒里.而饮品则是包装好的每250克一袋的各种饮品,铝塑纸包装,袋口处有塑料的吸嘴和卡子,品种有绿茶、咖啡、橙汁等等,被放在了另外一个同样材质的饮品袋内.
其实,在航医所食品分系统的样品展示厅里,不止这些东西,像什么"鲍鱼丸"、"陈皮牛肉"、"八宝莲子粥",多得是.航天员的食谱是依据个人的口味配制的,更多的航天食品的研制正在进行.白树民主任说现在公布中国航天食品总菜谱还为时过早,等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成熟的时候,他们会拿出最全面准确的"航天食谱".
![]() |
[消息树] |
|
![]()
![]() |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