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清凉的啤酒,喝还是不喝? |
|
2005年7月18日 09:30 |
请点击进入专题:中国啤酒甲醛风波
[我要发言]
国产95%的啤酒使用了致癌物甲醛?近日,随着一封读者来信的公开,国内啤酒业界受到的巨大震动,无异于瞬间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弹,引爆了国内啤酒行业的信任危机,甚至波及到中国啤酒的出口国韩国、日本等地。
随着7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专项抽查结果的出台,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啤酒甲醛门事件算是暂告一个段落。已经被各种各样专家说法搞得云山雾罩,在“喝,还是不喝”的漩涡中徘徊已久的消费者们总算可以松一口气,在这个炎炎的夏日里继续放心地喝我们自己的啤酒了。 事件起因:读者来信“怒揭啤酒黑幕”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个看似巨大的“商业黑幕”被瞬间揭开。这一次,黑幕的主角是国内啤酒,被指在生产中使用了甲醛———一种世人公认的致癌物。
7月8日《环球时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一名自称啤酒研究工作者的人揭开了啤酒生产中的“黑幕”:我是一个啤酒研究工作者,想和贵报谈谈目前很多啤酒厂用甲醛当稳定剂的事情。其实,这事不算新鲜。前两年就有媒体报道过,也有行业内的有识之士站出来呼吁过,希望厂家能够停止这种有害百姓健康的行为。但是几年过去了,消费者仍对此一无所知,大部分企业还是照常使用……”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这篇报道中,出现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律君的名字,并引用了她的话:“就产量比例来看,95%的国产啤酒都使用甲醛。” 事件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后几天,“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的这条新闻迅速在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站传播,引起业界和公众的一片哗然。 三大啤酒巨头:早已停用甲醛 青岛啤酒新闻发言人孟先生表示,啤酒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往啤酒里添加甲醛,可以通过化学反应,避免絮状沉淀,目的是提高啤酒的卖相。因为甲醛成本低但危害大,有些小企业可能会选用甲醛,但青啤早已不再使用甲醛作为添加剂。 华润雪花啤酒市场总监侯孝海表示,啤酒生产中添加甲醛和啤酒里面甲醛含量没有直接关系,即使生产中不添加甲醛,其本身在生产过程中也会生成甲醛。任何生物,其生理代谢都会生成甲醛,希望消费者关注啤酒中甲醛的含量,而不是生产过程中是不是添加甲醛。 燕京啤酒集团副总经理毕贵索认为,三大啤酒企业每年产量达1000多万吨,占据35%的市场份额,三大企业早在两年前就不用甲醛了,95%的说法没有根据。 行业协会:停止恶性炒作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会长肖德润7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我国啤酒总产量达到2950万吨,而燕啤等三巨头达到1000万吨,占据总市场份额的35%。肖德润说,国内的大企业早就停止使用甲醛了,一些媒体关于“95%的啤酒都加了甲醛”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没有到企业实地采访,也没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报告,就进行这样的恶性炒作,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啤酒行业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影响:信任危机,股价下跌,波及出口
新浪网针对此次事件展开调查,截至7月13日21时30分共有47253人参加调查,在问到“得知''''啤酒添加甲醛''''的新闻后,您还会饮用(国产)啤酒吗?”,41.65%的人表示不会再喝。 7月13日,上市啤酒公司股票都出现了下跌。其中,重庆啤酒跌幅为2.43%;青岛啤酒跌幅为2.16%;而燕京啤酒的跌幅达到了9.09%,股价从7.00元降到6.40元,燕京啤酒旗下的惠泉啤酒也下跌了5.55%。 此外,此消息还产生了负面的国际影响。韩国联合通讯社11日报道,韩国食品医药安全厅11日下令,要求有关方面紧急收回并检测今年进口的中国啤酒。该部门计划对收回的中国啤酒,以及未来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啤酒进行甲醛含量检测。目前共有15个品牌的中国啤酒在韩国市场上销售,分别来自12个中国啤酒厂商。今年1月至6月,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啤酒总量价值超过1千万人民币。 7月12日,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日本外务省,要求中国政府对有关中国进口到日本的啤酒含有甲醛的报道进行调查。根据日本的食品卫生法,甲醛是被禁止用于食品生产的。现在有7家日本公司从中国进口啤酒,进口量已从2000年的69万桶增长到2004年的178万桶。 质检总局:国产啤酒可以放心饮用 在各方纷纷绕绕的争论中,国家质检总局终于在7月14日做出承诺:““关于啤酒添加甲醛酿造的事情,我们一直在作调查。目前初步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最终结果近日将予以公布。” 7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对国产以及部分国外品牌啤酒的抽查检测结果。 最后这次国家监督抽查的结果是:
一、抽查了青岛、燕京、雪花、珠江、哈尔滨、金龙泉、金威、金星等8家中国名牌企业的23种产品,甲醛含量均很低,甲醛含量检测值在0.10~0.56毫克/升之间。
二、抽查的64种纯进口啤酒中甲醛含量检测值在0.10~0.61毫克/升之间。
三、抽查的其他国内企业的134种啤酒产品的甲醛含量均低于0.9毫克/升。国内和进口的产品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样品不仅大大低于我国《发酵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甲醛限量要求,而且还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饮用水质量安全指南中甲醛含量≤0.9毫克/升的限定。
因此,从检验的科学数据可以标明,国内生产的啤酒甲醛含量是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的,是安全的,广大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同时,也表明国产名牌啤酒完全可以与纯进口啤酒相媲美。 随着这份抽查报告的正式公布,事件的余波也渐渐平息下来,但是此次的啤酒甲醛门事件绝不是虚惊一场,而是为我们敲起了长长的警钟。 一、立法滞后,职能部门关键时候总失声。 “甲醛啤酒”的争论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从2003年开始每一年的夏季这样的争论就要来一遍,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国家也没有对企业在啤酒中添加甲醛做出规范。
我国现行和正在制订中与啤酒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约有四部,即:《啤酒GB4927-2001》、《发酵酒卫生标准GB2758-1981》、《绿色食品啤酒标准NY/T273-2002》和《食品安全法》等。其中只有《绿色食品啤酒标准》,对啤酒中的甲醛含量作出了≤0.2毫克/升的规定。可是,《绿色食品啤酒标准》并不是国家强制性标准,而是农业部的推荐标准。在真正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啤酒GB4927-2001》和即将在今年10月实施生效的《发酵酒卫生标准GB2758-1981》中,都没有出现对甲醛的限制。 这种立法上的混乱固然让人忧虑,而关键时刻职能部门的失声也同样让人着急。
从爆出“甲醛啤酒”消息开始,厂商、媒体、专家们都忙着说话,唯独最权威的国家职能部门始终不发一言,直到10天以后,各类消息都甚嚣尘上,质检部门才姗姗来迟地表示将进行调查。 必须指出,在事关公众健康的重大问题上,职能部门的失语就是失职。对相关部门来说,这种时候不是要不要说话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说;不是什么时候说都可以的问题,而是必须尽快说。这是他们的职责。 二、媒体专业精神何在? 今年4月份媒体根据英国一家不入流的小报的报道狂炒“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搞得人心惶惶,结果证明这一报道只是断章取义。报道被更正了,但相关企业在销售上遭遇了“滑铁卢”。 此次爆出的啤酒甲醇门事件也由媒体炒作引发。在还没有完全弄清真相时,就匆匆抛出“95%的国产啤酒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说法,种种激烈言辞,显出一种非常浮躁的作风。媒体浮躁一下不打紧,国产啤酒在日、韩却遭到了回收检测的波折。 新闻界应当反思,对人命关天且专业性强的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报道,不认真求证,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这是不成熟、新闻专业精神不够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新闻媒体需要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自我约束,一个不能自我约束的媒体,将沦为一种无助于公众知情权的摆设,无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
|
|
|
选稿:朱永斌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娟华 |
|
 |
|
|
|
|
|
 |
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
|
 |
画说九州 |
 |
|
爱知世博会苏州小姐选出 |
探秘日本二战时期"毒气岛" |
民工为讨工资开新闻发布会 |
|
|
|
 |
深度·聚焦 |
 |
|
|
|
 |
法规解读 |
 |
|
|
|
 |